近期,智能驾驶因“小米SU7事故”被推上风口浪尖。清明节假期期间,高速公路上出现的“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提醒标语,显示出相关部门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重视。
智能驾驶正在快速发展并走进人们的生活,目前,全国多地积极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推进相关立法。北京自4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城市运行保障等出行服务。3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等部门发布相关通知,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圳市首批4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已实现常规化运营。
在技术进步与事故风险并存的当下,智能驾驶系统究竟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智驾系统的普及将使汽车变得更“聪明”,能够为公众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当前,共享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公交车等新型出行工具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公众通过手机应用随时使用车辆,实现“点到点”出行。
随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更加关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智能发展,通过智能调度、自动驾驶公交车等方式,推动公交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并推动MaaS(出行即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引导智能驾驶与公共交通系统进一步融合,并通过加强引导提高居民对基于智能驾驶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强化居民的绿色出行意识。
政府与行业部门还需进一步从系统发展角度,研究技术、政策与社会的协同发展问题。政府部门应通过前瞻布局基础设施与设定法规框架,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技术超前、制度滞后”的情形发生,释放智能驾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政府也需通过试点项目、法规修订等政策引导、L3(有条件自动驾驶)准入等技术标准制定,以及共享出行补贴等公共资源倾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消除用户对智能驾驶的误解,让智驾车辆从政策驱动逐渐转变为市场驱动,进而促进智能驾驶向高效与可持续方向发展。
随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自动驾驶汽车将实现无人驾驶,传统的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等职业将面临就业压力。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提前考虑传统驾驶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影响及再就业问题。同时,智驾的普及也会催生新的就业机会,如智驾系统工程师、车辆测试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这些职业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政府应引导从业者进行技能培训和转型。
首先,需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开设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引导司机、维修工等传统从业者向技术型岗位转型,转向智能驾驶系统维护、数据分析和安全管理等新兴领域,如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智驾系统运维员、交通数据标注员等。
其次,出台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如提供就业补贴、创业贷款等,鼓励从业者自主创业或进入智能驾驶相关新兴领域。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就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从业者顺利实现就业转型。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及时发布智能驾驶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产品准入、安全监督、运营服务等方面探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建设,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
在地方层面,深圳、新利体育登录上海等地已开展立法工作,探索填补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空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报告披露机制,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尽管目前我国不同城市对智驾车辆的测试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针对已经上路的智驾车辆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例如,武汉市在2025年3月1日起实施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中仅规定,无驾驶人的自动驾驶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智驾车辆的普及还需要更细致、健全的政策法规。当事故发生时,需确定“人机共驾”阶段的责任主体,包括车主、车企和算法供应商,明确算法决策的伦理边界与法律责任。特别是智驾车辆采集的轨迹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制定严格的数据脱敏与授权规则,以避免滥用。
为适应这一变革,需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增加关于智能驾驶车辆定义、上路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由于智驾车辆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成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委员会,统筹技术标准、数据共享与安全、投资规划等相关问题。同时,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运营安全监管体系、配套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