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从学员实际出发,构建既有理论性、实践性,又体现创新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立足于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对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全省法学教育和政法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作用,加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干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素养和业务能力,2016年1月14日、15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牡丹江市开展了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用以指导今后的培训工作。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市、区局领导、基层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
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深入分析,有的培训机构苦于拿不出紧密联系实际的高质量课程,只能“有什么就教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内容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甚至“自娱自乐”,不受干部欢迎[1]。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未能很好地贴近基层干部的现实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理性强实践性弱,致使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培训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实.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干部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四个选项中,对科学人文素养、业务知识的需求分列前两位,需求度最高。其中有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科学人文素养,这说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对除对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保持正常需求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意识十分强烈。急切需要开展哲学、历史文化、伦理、环境保护、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干部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司法行政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了解和分析目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构建培训课程的形式和结构,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培训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2]。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难度系数最复杂。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受训单位和受训干部培训需求,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受训干部工作技能。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必须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以干部的成长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我们认为,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符合干部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既要体现培训目标,又要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既要考虑历史延续性而涵盖已开设的教学专题,又要顾及完备性和前瞻性而设计一定数量新的教学专题;既要强化创新性和开放性,又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总地来说,应具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既要突出能力培训,又要强化党性锻炼;既要促进党的事业和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又要帮助和促进干部全面健康成长。第二,既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金融等知识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以及本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第三,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第四,既要设置共性化课程,还要设置适应不同类型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的个性化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无论是干部成长还是干部教育,其主体、核心和焦点都是干部。只有研究干部、懂得干部,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干部服务。否则培训一定会有所偏差,不可能有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干部培训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研究干部现状,了解干部的知识结构,掌握干部的思想状态,把握干部的学习需求,研究干部的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遵循干部学习特点,尊重干部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按需施教,防止有什么就讲什么,不管什么人内容都一样,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事实证明,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培训才是好的教育培训。干部培训要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干部履职尽责和个人成长中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绝不能为培训而培训[3]。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培训前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学员所必须掌握的、用来执行工作任务的、符合培训课程目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4]。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实施过程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确定调查分析对象;步骤二:选定调查分析方法;步骤三:设计调查问卷工具;步骤四:实施课程需求调研;步骤五:汇总分析课程需求。
综合调研结果和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积累,根据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十二项重点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我们初步的设计思路是: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应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人文素养教育四大体系,主要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课程。
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课程:(1)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二:廉政建设与党性修养。包括课程:(1)党风廉政建设与惩防体系;(2)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意识;(3)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重点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提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模块三:依法治国。包括课程:(1)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2)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3)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4)权力清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5)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6)法治监督与权力制约;(7)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8)刑法的理念与刑事法治;(9)刑事诉讼法中的行刑权;(10)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11)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12)我国的犯罪、形势政策和犯罪预防。
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模块四:专业技能。包括课程:(1)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构建;(2)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与发展方向;(3)法律援助法与实践;(4)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5)公证公信力和当前公证工作;(6)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研究;(7)职务犯罪问题研究;(8)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热点问题。
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模块五:领导能力与道德修养新利体育。包括课程:(1)礼仪文化与职业形象塑造;(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与媒体沟通;(3)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4)中国传统文化;(5)公文写作处理实务;(6)新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当前反恐形势及反恐法解读;(8)保卫工作的历史回顾及新时期使命。模块六:心理调适与身心健康。包括课程:(1)领导干部的行政压力与心理调适;(2)用心构建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3)健康新理念;(4)拓展训练。模块七:公共行政管理。包括课程:(1)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2)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解读;(3)当前形势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全省经济形势);(4)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增强行政效能。模块八: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动态化、课程供给菜单化。
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围绕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对解决问题的帮助等问题,展开培训课程体系评估工作,这样有助于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为今后培训工作的改善奠定基础。课程体系评估的工具可以采用柯式四级评估模式。做好培训课程体系评价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明确培训对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操作部门应给予每一位培训对象参与评价的机会,并赋予相应的评价权利。2.评价结果要与培训者业绩考核相挂钩。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尤其是骨干培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体系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不断更新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者教学科研能力.
[2]陶永进.员工培训管理实训实战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5.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重点学习了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探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计划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合探讨等内容。这次培训学习,我无论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是在信息技术操作上,都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
在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训操作中,我学会了更多的辅助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以及应用;学会了如何收.和处理对课程有利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跟众位老师的学习和交流,加深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进一步.。我也感受到王玉龙老师对教学事业的热情和专业水平,也要求自己要不断学习和拓展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教育能力与专业水平。
课堂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是多变的。在.个培训中,我.了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懂得如何利用和挖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技术手段,去成就一堂精彩的课。教育技术是为教学而服务,它不仅局限在音像、多媒体技术上,还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视教育过程的研究与开发,重视教学设计和评价。作为一名新老师,更应懂得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应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用于个性化学习,用于课外活动,用于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
过去,我曾认为只要懂得Word、Excel、PowerPoint、Flash、抓图工具、视频剪辑工具等软件就可以把课程上好,认为老师只要教给学生课堂知识就够了。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作用,更深刻的.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并学会了进行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学会了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今后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教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新利体育,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新利体育、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教育培训、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我院定于2019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堽校区。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9〕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疑难与困惑,应以提升实践智慧为目标取向,遵循满足需求、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原则,来设计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新利体育。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以问题为核心,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1]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平度市涌现出了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的校长和办学水平较高的特色学校,我们及时将这些校长和学校的办学经验课程化,并使其成为培训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部分校长和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将一些较大的专题纳入培训课程,如西关中学的“课程改革个案”研究,蓼兰中学的“双值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开发区实验学校的“诗歌教育活动”,大泽山小学的“精细化管理”等,这些一线校长的实践智慧和经验经过提炼加工,变成了广大校长喜闻乐见的生动教材,便于校长操作实践。二是结合一般农村学校的个性化办学特色,开发“短平快”式的培训小专题。我市很多设施装备水平一般的农村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某个方面的个性化特色,我们及时帮助校长将这些特色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短平快”式的微型培训专题并将其纳入培训课程,如南村中学的“读书与反思”,蓼兰小学的“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门村小学的“班主任建设”,大疃小学的“山区科技小制作”等,这些集实践性、操作性、经验性于一体的微型专题内容更便于在一般农村学校中推广使用。
这些经验被提炼升华为培训课程后,主要通过专题经验报告和实地观摩学习两种方式落实在校长培训过程中。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西关中学校长、实验中学校长、大泽山小学校长、郑州路小学校长、门村小学校长为校长培训作专题报告,并组织参训校长到上述有关学校参观学习,使经验介绍和实地参观学习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如开发区实验学校校长刘炳喜参加培训后,结合所学理论并联系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了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走出了一条“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视频案例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较好地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双丰收。
运用网络培训资源,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我们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尝试:一是精选教育名家博客,引导校长通过博客与教育名家对话。几年来,我们先后推荐了朱永新、张志勇、李镇西等十几位名家的博客给校长,通过与名家对话,拉近了乡村学校校长与名家的距离。二是精选教育名著名篇开展网络读书活动。几年来我们先后推荐了《帕夫雷什中学》《给校长的建议》《陶行知文集》《班主任兵法》等一系列名著名篇,校长们通过网络阅读有效地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理论素养。三是精选名校名站,通过网络学习外地名校的先进经验。推荐了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江苏省洋思中学、南京市东庐中学等十几所农村名校的网站,供校长们有针对性地阅读,使校长们不出门就能及时学习到名校的先进经验。四是精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网上搜寻浏览。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讨论、交流,为此,我们精选了诸如“教学评价”“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素质教育”“义务均衡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学生权益保障”“青少年德育”等系列问题作为论题,供校长们上网搜寻浏览。在网上学习讨论中,校长们加深了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如平度市实验中学校长数年来坚持网上学习,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育随想,并已整理出版了第1本20万字的教育随想《耕耘与探索》,他所任职的学校已成为平度市的优秀实验学校。
在校长培训工作中,我市十分注意根据特殊培训对象及其要求开发特需培训资源,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开发适合村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的新专题。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村级学校的发展速度,我市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村级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每个乡镇每年推出一所村级薄弱学校,集全局各部门之合力,帮助这些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为了搞好村级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我们先后总结开发了灰埠镇大庄子小学“争创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成功实践”、崔家集镇亭口小学“发扬洼地精神,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南村镇洪兰小学“以传统民族节日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村级小学办学实践特色案例,从不同侧面为参训的薄弱村级学校校长提供系列生动的培训教材,增强了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二是结合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开发适应教导主任培训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应用性新专题。从课堂教学而言,新课程实施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二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素质。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水平问题。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我们从培训角度出发,抓住“以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策略,遵循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教导主任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委托优秀学校的领导干部结合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体会,开发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策略”“以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为手段,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的策略”和“教学案例的撰写与评价”等系列专题用于教导主任培训,受到教导主任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