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杭州某小区业主群中悄然流行一家培训机构打着硬笔书法课的幌子,实则进行全科补习。
2.这种游击战式的补课模式在全国蔓延,如北京通州区查处的案例中,某培训机构将初中物理课程包装成科学实验兴趣班。
3.家长们对培训机构的担忧在于培训是否稳定,会不会中途停课,机构工作人员则坦言已经打点好邻里关系,居民不会举报。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种畸形生态源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需要改进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5.为此,上海某国际学校尝试的学习社区模式和杭州拱墅区推行的家长教育学分制或许能破解当前教育困境。
“您家孩子最近在学书法吗?”这个寒假,杭州某小区业主群里的暗语悄然流行。新利体育平台
当家长们多次看到这条消息时,终于意识到邻居们都在心照不宣地参与着一场寒假游击战——小区三楼那家贴着书法社招牌的培训机构,新利体育平台正打着硬笔书法课的幌子,做着全科补习的生意。
清晨八点,背着书包的小学生鱼贯进入居民楼时,门口的告示牌写着硬笔书法冬令营。但透过虚掩的门缝,能看到白板上演算的数学公式。
我们主打小班突击训练,四年级数学培优班还剩最后两个名额。
工作人员在电话里暗示,每天500元的课时费绝对物超所值。
对于家长们“培训是否稳定,会不会中途停课”的担忧,机构工作人员则坦言,机构位于小区内,他们已经打点好邻里关系,居民不会举报。
“如果真有人问起,我们会说这里是兴趣班,教孩子硬笔书法的,不存在补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游击战式的补课模式正在全国蔓延。
北京市通州区近期查处的案例显示,某培训机构将初中物理课程包装成科学实验兴趣班,用乐高积木搭建电路讲解欧姆定律;上海浦东某咖啡厅的包厢里,每周六上午都会准时上演英文剧本朗读会,实则是针对中考英语的专项训练。
更有机构通过重新包装变为“家政员工”,上门进行家教服务,有的机构则开展“儿童剧本杀”式的奥数游戏,甚至有机构“偷梁换柱”,以成人名义报名、实则进行未成年人培训,披着新“马甲”继续校外学科培训。
家长李女士的孩子就读于浙江某重点中学,她直言“大家都在上,我们也没办法。自己不补就会吃亏。有家长问起的时候,就说在上兴趣班,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根据李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以初中生家长的身份联系了杭州市某培训机构,新利体育平台当询问是否有周末学科培训班,工作人员要求需提供孩子所在的具体学校、班级、姓名乃至班主任姓名等信息,称提供了这些信息才会给相关培训资料。
由于记者没能立即提供相关信息,对方便称:“我们这里只有兴趣班,‘双减’政策已经实行了,我们不会‘顶风作案’。”
有机构推出的寒假通关秘籍课程,将语数英知识点拆解成30个游戏关卡,宣称21天攻克中考核心考点。
工作人员私下透露:“其实就是压缩版的系统复习,但我们得用游戏化包装规避检查。”
北京海淀区某小区内,补习班用上了“军事级别”的安防系统——家长需凭动态密码进入,教室门窗加装隔音棉,甚至准备了应急预案:一旦检查人员到场,3分钟内就能将数学习题切换成书法字帖。
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坦言,他们要求家长提供班主任姓名作接头暗号,新学员必须经三位老学员担保。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种畸形生态源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要对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加以改进,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就像杭州某中学进行的实验:当学校尝试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时,家长们反而更焦虑了——他们开始四处寻找能提升综合素质的速成班,把志愿服务变成摆拍打卡,将社会实践异化为简历包装。
上海某国际学校尝试的学习社区模式值得借鉴:周末开放校园,由高年级学生带领开展项目制学习,既满足学习需求又规避补课嫌疑。
杭州拱墅区推行的家长教育学分制更是创新——要求家长完成20学时的亲子教育课程,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博弈中,真正的突围或许在于重新定义成长。